编者按
10月1日,《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发布了创刊45周年优秀审稿专家名单。为进一步帮助广大作者提高论文质量,促进学术交流和进步,杂志社特邀部分优秀审稿专家分享审稿心得体会。广大作者可以通过本栏目了解到审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从而提高论文的接受率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
赵由才1963年7月,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污染与防治》副主编。从事生活垃圾、建筑废物、危险废物、城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以及环境卫生防控、人工智能在固废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基金、国家863和科技支撑、生态环境部公益性科研专项、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和教育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6项、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培养了67名博士、112名硕士和工程硕士、6名博士后、9名硕士和博士留学生,10名教育部委派进修教师等环境卫生领域杰出科技和管理人才;出版9部英文专著,国内出版96部专著或教材;发表SCI 268篇,中文论文380篇,
作者说
作为审稿人,在审阅多篇论文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每篇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审稿标准的多样性。为了帮助期刊提升论文质量,也为作者提供改进的建议,本人总结了在审稿过程中对于论文各个部分的常见问题及思考。这篇审稿感想将基于论文的各个组成部分:论文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分析如何通过审稿人的角度思考论文的写作和创新性表现。
论文标题
作为审稿人,首先关注论文标题是否简洁明了,并准确传达了研究的核心内容。标题的选择不仅影响论文的吸引力,也决定了论文的检索效率。一个好的标题能够在简洁中凸显研究的重点,反映论文的创新性。
常见问题:
标题过于笼统或宽泛,难以凸显论文的研究创新。
标题过长,缺乏清晰的核心表达,容易让读者迷失在细节中。不过,论文太多了,为了避免重复,适当字数是必要的。
创新性体现:
标题应突出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发现。如果采用了创新的实验设计、研究对象或数据分析方法,标题可以适当体现。例如:“基于XX技术的新型污染治理策略”比单纯的“污染治理研究”更能体现研究的创新性。
中英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应概括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作为审稿人,关注摘要是否全面且精炼,是否能够引导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创新性,是否明确表述了本研究相较于现有研究的新视角或新突破。
常见问题:
摘要过于简略,缺乏研究的核心信息。
摘要内容过于详细,包含了不必要的背景信息和过多的实验细节。背景内容一句话即可,不要太多。第二句话可以是论文的核心科学问题或技术难点。尽可能不要出现“研究”二字,尽可能少用“了”,“了”太多了,可读性很差。摘要和全文,不要出现“进行研究”“进行分析”。
创新性体现:
摘要应突出研究的创新点,简洁地描述研究如何在方法、理论或应用层面上有所突破。例如,若采用了新型数据分析方法或解决了特定领域的未解难题,摘要应明确指出。
关键词
关键词是学术检索的关键,审稿人应评估关键词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论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方向。选择关键词时,既要涵盖基本的学科领域,也要强调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常见问题:
关键词选择过于常规,缺乏对文章创新内容的精准表达。
关键词数量过多,导致无法聚焦研究的核心问题。
创新性体现:
关键词应尽可能加入新兴领域的术语或创新性概念,避免使用过于普遍的词汇。若文章中采用了新技术或研究方法,相关的技术名词应作为关键词出现,如“元基因组学”“纳米材料治理”等。
前言
前言部分应清楚阐明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作为审稿人,关注前言是否充分展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必要性。创新性应体现在前言中对现有文献的批判性分析,指出研究的空白和独特贡献。
常见问题:
前言过于泛泛,缺乏对研究背景的深入分析。
过多地列举已有研究,而未能清晰展示本论文如何填补现有空白。千万不要介绍科普性内容,特别是众所周知的知识,如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厌氧消化等这种常规描述。
创新性体现:
前言应突出研究的新颖性,明确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强调本研究在方法、理论或应用上的创新。通过强调研究的新视角或新方法,前言部分能有效地为文章的创新性奠定基础。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部分应详细描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等,确保他人可以复现研究结果。作为审稿人,关注方法是否足够清晰、详细,同时是否存在创新性的改进。方法的创新性通常体现在技术的创新、流程的优化或实验设计的独特性。目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非常盛行,可以与之相结合。
常见问题:
实验方法描述不够具体,导致他人难以重复实验。
采用的实验方法过于传统,缺乏新的技术手段或优化。
创新性体现:
若文章使用了新的实验设备、新技术或创新的实验设计,应明确指出。创新方法的引入或优化现有方法的阐述,是展示研究创新性的关键。例如,使用新型仪器、优化分析流程,或将跨学科方法应用到实验设计中。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审稿人需要评估实验结果是否充分、数据分析是否合理,同时结果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释。讨论部分应结合已有文献,突出研究的新发现及其创新性。
常见问题:
结果部分数据展示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图表支撑。
讨论部分缺乏深度,未能对结果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解释。
结果和讨论部分未能与现有研究进行有效对比,创新点不明显。
创新性体现:
在讨论中,应强调研究结果如何改变了对某一现象的理解,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或模型,或者是否验证了现有理论的局限性。对于创新性数据或新的发现,应进行深入分析,并与文献中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论
结论部分应简明扼要地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特别是研究的创新性和对领域的贡献。审稿人需要评估结论是否精准且有实际意义,是否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常见问题:
结论部分过于笼统,未能明确总结创新性贡献。
结论没有明确提出本研究的潜在应用或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结论内容不能完全照抄摘要。摘要包括背景介绍,结论主要是突破性发现的描述。
创新性体现:
结论应突出研究的创新贡献,并讨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和未来研究的方向。如果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或提出了新的技术方向,应在结论中加以强调。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应反映作者对领域现有研究的了解和对创新研究的关注。审稿人应关注文献的更新性和权威性,评估是否遗漏了关键的创新性研究。
常见问题:
引用的文献较为陈旧或不全面,缺乏最新的研究成果。
文献引用不足,未能体现该领域的重要文献。
创新性体现:
参考文献应涵盖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与本研究相关的前沿研究。若引用了创新性强的研究或新兴领域的工作,将有助于体现论文的学术深度。
作为审稿人,对论文的每个部分都需要仔细审阅,确保论文结构清晰、内容严谨,并体现出足够的创新性。在审稿过程中,创新性是评价论文价值的关键,特别是在实验方法、结果讨论、理论构建等方面的突破。通过审视论文标题、摘要、前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及参考文献,审稿人能够全面评估论文的创新点及其在领域中的贡献,并为作者提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